找到相关内容7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与四缘十因之研究

    者是境体;带者相似义,即能缘心缘境时,  175页  是心与彼境相相似名带;相者相状,在小乘为行相是能缘体  摄,大乘是相分所摄。二玄奘法师释,彼谓带者是挟带义;  相者体相,非相状也。己者亦是境体,...

    雨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971202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1)

    生死为增寿,法相宗辨别出两种不同增寿情况。《成唯识论》说:  若所留身有漏定愿所资助者,分段身摄,二乘、异生所知境故;无漏定愿所资助者,变易身摄,非彼境故。[25]  这里对比两种由增寿而有的根身: 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6.html
  • 有关“三类境”的几个问题

    心识等为有质独影境。[30]笔者认为,真如作疏所缘缘是可以成立的,这在唯识章疏中曾多有明示,如在解说《识论》“次所遍计自性云何?《摄大乘》说是依他起,遍计心等所缘缘故。圆成实性宁非彼境?真非妄执所缘境故...

    傅新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974082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口述记

    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,这叫喜受。前边三受加上忧受喜受就成了五受。前边三受是与前五识相应,忧喜二受与第六意识相应,这是区别。   4、想。即让某个境界在头脑中转了几圈,稍微可以区别此境与彼境的明显不同,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法相|唯识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82994600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十七)

    诸过患,皆从萨迦耶见生,由了知我是彼境,故瑜伽师先破我。”   这一颂的意思是:由于以智慧见到了轮回的烦恼和生老病死等无边的过患,都是由同一个根源——我见出来的。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04725325700.html